

原标题:揭秘| 到底是谁让喜茶、鲍师傅们成为“网红”?
为什么在其他城市不太用排队的“喜茶”、“鲍师傅”,到了上海人民广场就变成了“广场双雄”?为什么“仰望包角布”、“豪大大鸡排”、“彻思叔叔”、“瑞可爷爷”等曾经的网红要么长队不见、要么索性撤柜离场?
“网红店背后有推手”,这是很多人猜测的答案。可是,究竟怎么推?又是谁在推?不妨看看业内人士的解答。
来福士里排队买喜茶的队伍颇为“壮观”
不是戏说的“网红扒皮”
关于“网红”食品,朋友圈流传过一段名为《网红美食的套路》的视频。拍摄者许豪杰用戏谑的口吻,归纳了网红食品的几大规律:
起个“老”名字——“阿姨爷叔”等看上去有些年纪又有邻家味道的名字,既能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又能传递出“老味道”的信号;
用“高颜值”的原材料——吃起来能拉丝的芝士、当季的草莓,不仅销售时能吸引消费者,而且比较上镜,满足当代人拍照发朋友圈的需求;
雇人排队——为了营造人气,雇一批“消费者”排队,排完一轮再排一轮,“人气”足了,就吸引了真正的消费者;
饥饿营销——采用各种限量销售手段,营造出供不应求的局面,进一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找网络大号——利用微博、微信上的大V、大号,推广全新的产品……
别以为这是戏说。业内人士表示,综观众多网红的诞生,大多遵循这一规律。
比如,大部分网红店的邻家味道都很浓,除了当红的“鲍师傅”外,还有一直走俏的“阿大葱油饼”、“王阿姨豆浆油条夜市”等,就连已经见不到门店的芝士蛋糕“彻思叔叔”、“瑞可爷爷”,虽然很“洋气”,仍不忘用“叔叔”、“爷爷”的称号。
再比如,这些年流行的网红食品都很“上照”:包装精美的“仰望包角布”、比脸还大的“豪大大鸡排”、梦幻的“乌云冰淇淋”,等等。
包装精美“颜值高”是很多网红食品的共性
雇人排队和饥饿营销也不稀奇。其中,雇人排队已在多地被媒体曝光,包括火锅店、臭豆腐店等,纷纷找人排队营造出网红的效果。饥饿营销则可一分为二看待:一方面与消费者数量多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商家有意控制销量有关。
找网络大号更是不稀奇。可以发现,不论是喜茶、鲍师傅,还是被发现使用过期面粉而停业的Farine面包店,都曾出现在各种生活类、美食类微博、微信大号中。而且比起硬广告,这些微博、微信大号中的营销显得不露痕迹却诱惑十足:与网红店有关的信息要么藏在“‘魔都’不可不吃的面包店”中,要么直接喊出“芝士茶鼻祖登陆魔都”等口号,图文并茂的宣传强调个人体验且配合“高颜值”照片,更容易引发消费者关注。
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新策略
如果说《网红美食的套路》是就事论事,那么在营销人士眼里,网红美食的重要推手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营销新方式。
社会化营销观察者、艾瑞网专栏作者何双宇指出,现在“网红店”爆红的速度越来越快,除了品牌本身为推广做了很多功课外,与“互联网原住民”的消费习惯也不无关系。年轻人在购买网红产品后,冠军个举动就是拍照发朋友圈:“口碑传播与熟人传播本来就是更有效的传播方式,而网红食品以‘有图有真相’的形式,通过社交网络快速发酵,更终形成了滚雪球的效应。”
他还指出,社会心理学认为,朋友圈里的消息大多可以分成六类:“为了炫耀你的高大上;为了强调你的专业无敌;为了老虎伤人的猎奇;为了厨艺品酒的知识;为了失恋和怀旧的宣泄;为了人与人之间的试探。”网红店的炮制者深谙这种社会心理,所以相关产品从名称、包装、“卖相”上,都满足了现代人社交的需要,更终实现了病毒式传播。
上海街头已经出现了蹭热点的“鲍大师傅”
别忘了有利的“资本推手”
除了营销手段的变化外,不少网红店背后,更有资本推手的影子。
公开资料显示,去年6月,喜茶获得来自IDG资本和投资人何伯权总计超过1亿元的投资,这直接促使它启动了跨区域策略,从其他城市进入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