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台湾市场的容量和环境对于大陆公司来说,到底值不值得投入建立办事处承接自己影片的宣发其实非常值得商榷。(貌似只有华谊兄弟在台湾有分支机构专门负责华谊电影在台湾的宣传工作。)对大陆方面来说,承接台湾电影更是有很多敏感又不可知的因素,同样被各种情况限制着。
4、间隔期导致的盗版猖獗
此 外还有盗版的威胁。由于审查和配额的政策,造成了两岸上映存在间隔期,无疑给盗版提供了温床。间隔期多则6、7年比如《听说》,09年的片子,今年才上, 估计很多这个片子的目标受众都已经看过了。还有《那些年》也是被间隔期和盗版影响了票房。少的也要间隔3个月到半年。很多影片没上线,先上网,很大程度上 都影响了影片在市场上的票房成绩。
台湾电影投资
当然,更近有很多外资投资台湾电影的案例,其实非常值得借鉴。对于台湾电影的投资,无外乎看中了台湾电影的三个具有优势的特质:电影人才、青春文艺题材,还有国际奖项。
1、人才投资
随 着两岸接触的增多,不少台湾导演和影视从业者北上参与作品的制作,其实正是源于陆资对于台湾电影人才的重视和认可。这些导演也确实在大陆票房市场取得了不 错的成绩。导演朱延平也是较早进入大陆市场的台湾导演,《大灌篮》、《刺陵》明显已经偏离了台湾电影的路数,但是在大陆都取得了破亿的成绩。另外一位台湾 电影导演陈国富,09年有《风声》,今年还有一部万众瞩目的超级IP电影《鬼吹灯:寻龙诀》。
大制作的投资保证了演员、后期、宣发等关乎电影于市场表现的诸多因素,若引入人才尽快适应大陆电影的商业环境,想必可以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2、题材投资
对 于台湾电影题材的投资比较局限,目前为止基本上两岸通杀的作品还是小成本爱情电影比较保险。台湾电影从发展之初就奠定的文艺青春的基因,再加上台湾影视文 化对于大陆80、90后一代人的影响,台湾青春爱情题材的电影仍然是具有可投资的前景的。该类型影片不存在文化隔阂,还颇能引怀共鸣。
之 前一部《那些年,我们追过的女孩》的效应已经足见该类影片的票房潜质,近期上映的《我的少女时代》,就是由刘德华投资的,他戏称“看到剧本就听见了钞票的 声音”。以《我的少女时代》登陆大陆银幕的票房首日踢掉007夺冠,第三日逆袭饥饿游戏再夺冠的表现来看,票房成绩非常可观,破台湾电影在大陆电影票房的 记录也是有可能的。
3、奖项投资
说 到对奖项的投资,听起来其实有些功利,但其实也是由于台湾电影特质决定的。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开展电影新浪潮运动,突破官方对电影禁锢的过程中, 海外影展和奖项成了更可能的出口,侯孝贤是其中更耀眼的电影大师。由于海外奖项对于电影的肯定,令很多本来触线被封杀的台湾电影获得了新生,由于海外荣誉 解禁登上大荧幕。
此后对于国际奖项的追逐可以说是台湾电影行业一种潜意识下的生存选择,之后台湾官方又大力扶持出海 参奖的电影。一时间,台湾电影人想要拍电影做的不是商业企划书,而是参奖评估。这也直接导致了商业电影在台湾的生存困境。不过对于外资来说,获奖影片其实 是可遇不可求的。在多年市场环境的浸沁中,台湾电影风格独特,行业对于海外奖项的把握又具有独到的意识,台湾作品在各海外影展的声誉有一定影响力。
近期比较热门的案例就是华策影业对于《刺客聂隐娘》的投资。相比在投资之时,连华策都难以对该片于大陆的票房有什么乐观的估计,但收获的两座戛纳金棕榈和刚颁发的两座金马奖,大概是有据可测的,能不能搞下一座奥斯卡也是未可知的。
小结
台 湾电影行业的水平和潜力毋庸置疑,但是对于商业化和电影工业的排斥,会产生不小的禁锢。真正成熟的电影工业环境,是需要商业电影的,且正因为有了这些商业 电影,才会给独立电影以更多的生存空间。而大陆方面跨界资本的不节制注入,也未必是绝对的好事,毕竟钱多并不能直接解决影片质量的问题。一些陆台合拍片的 成功其实是个趋势,两岸都不应以排斥的态度来对待这种趋势。各取所需,共同发展才是可行之道。正如一潭死水如何可以养出活蹦乱跳的鱼,而在湍流中逆流而上 倒是能有跃龙门的景象。
原创作者:毛球里斯特,出品:微信号 蒙太客 ID:monteger。长期寻找好项目!有需要找投资的好项目和好公司请跳到我们碗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