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 常会遇到这种情况,同一个电影换了地方上映收获截然不同的评价。在大陆北方反响强烈的喜剧到南方都不一定能卖座,就更别提还跨着一条海峡的大陆和台湾。历 史因素和动荡造就了海峡两岸文化虽同宗但却渐行渐远,没有共同的文化认同感是无论怎么修改剧本和台词都无法弥补的,这关乎受众的情感寄托。
台 湾电影的历史非常具有戏剧性,可以说是将重大的动荡和发展在极短的时间内压缩,它的反响和后续影响是剧烈的。从当年用琼瑶影视剧引领亚洲文艺风潮的领军者 到被压抑扭曲的政宣工具,到突破枷锁的新浪潮运动的到来,再到今天徘徊于电影工业边缘。台湾电影一路沉浮,一路被压抑,又一路怀旧,又一路叛逆,在每一个 特定的阶段都反映着台湾观众内心的需求和情感寄托。(曾经闽南语等非华语电影是被台湾官方打压的,台湾电影在经历了被强行剥离本土化之后的解禁,导致了台湾电影对于本土化元素的依赖和偏爱。)
这 决定了其题材的局限性和本土化,也决定了只有这样的题材才能迎合台湾观众的需求。只是历史造成的文化代沟却无法让大陆观众体会那些台湾电影的情感诉求。这 样发展的结果就是,台湾电影可以大体从受众上分成两类:给本土受众拍的电影和给海外电影奖项评委拍的电影。前者只有台湾观众可解其中味,后者就压根跟普罗 大众没什么关系。无论哪种输出到大陆都有可预见的结果。在这种文化因素影响下,台湾电影的本土化是无法迎合大陆观众的口味的。
台 湾电影始终没有迎来真正属于本土的商业化和电影工业,再加上官方政策的倾斜和扶持倾向,造成了台湾商业电影的极度萎缩,于是中小制作的电影成了台湾电影市 场的主流。而这类电影是难以在商业化已比较盛行的大陆市场或者其他海外市场与其他大成本制作的电影正面竞争的。就算移到台湾本土市场,好莱坞外片的票房仍 然是台湾票房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市场环境决定了创作思路和竞争力的局限性。
下图为台湾票房中台湾电影、港陆电影及其他外国电影的数量及票房占比,可以清晰的看出台湾电影市场的构成。面对好莱坞等外片的强势表现,国产电影确实力不从心。
来源:《2010-2014年台湾影片、港陆影片及外国影片上映数量及票房占比统计》台湾电影网。
而 反过来,大陆电影市场对于商业化的开放程度是远高于台湾市场的,然而大陆电影的语言和流行文化也难以取悦台湾观众,更满足不了台湾观众乡土情怀上的归属 感,除此之外还有台湾观众对于大陆整体认知的缺乏。大陆电影在制作成本上虽然可以媲美好莱坞级的作品,但是在作品质量上却难以直接跟好莱坞大片抗衡。于是 虽然都是华语,却没有什么特殊的优势。
2、审查和配额的限制
两 岸对电影的审查和配额某种程度上对两岸电影交流形成了不小的制约。正像文章开头所提到的,在2011年之后,大陆对于台湾电影就不再有数量限制了,甚至合 拍的影片可以在发行上享受国产片的待遇。虽然在数量上提供了不小的便利,但是这一切的前提都是在通过主管部门审查拿到《电影片公映许可证》之后,这也决定 了能在大陆上映的台湾电影的题材和内容都需要“合格”。
所以一部分在台湾本土引起反响的影片也无法在大陆上映,另外一部分就需要进行删减。删减对于影片理解也存在不小的影响。比如《赛德克巴莱》在台湾是上下部276分钟,到了大陆被合成一部变成153分钟。
从台湾角度来说,为了保护本土电影的发展,台湾对大陆电影一直是有配额限制的。七个电影题材类别为限,每年只有10部大陆电影可以登上台湾银幕。2013年之前,这10个名额是靠先到先得,2013年之后,这10个名额就靠抽签派发发行和放映许可。
这 样做其实无可厚非,对于本土电影的保护从法国到韩国,各个国家也都有据可循,且某种程度上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台湾电影的产量曾经萎缩到年产10余部,近几 年的保护和扶持政策才让数量逐渐上升。但问题是,台湾从加入WTO之后就对好莱坞等外片没有限制,每年发放准演证的占比具体看下表。外国影片的占比高达 83%,远远高于港陆台三地的影片。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助长了好莱坞电影侵蚀台湾市场的现状。
来源:《2010-2014年台湾影片、港陆影片及外国影片准验证发放统计》台湾电影网。
3、宣发的如履薄冰
宣 发对电影在市场中的影响可谓是至关重要。承接上面的原因,导致无论是在台湾还是大陆,宣发对岸的电影都变成了一部险棋。以大陆电影在台湾的历史表现,对于 台湾宣发单位来说,承接大陆电影是个非常没有保障的事情。再高的大陆票房也很有可能在台湾滑铁卢,且鉴于台湾观众对陆情绪复杂,在宣传上也市场绑手绑脚。